Blog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有天约朋友一起吃饭,酒足饭饱之后朋友说带我去一家书店,从八卦岭地铁站出来,七拐八拐的绕进一个小区里,一栋类似居民楼的建筑物,门口连个招牌也没看见,进了电梯间才发现里面贴着几张书店活动的海报——噢——飞地书局。飞地是一家自主策划独立出版的传媒机构,选题囊括诗歌,小说,文论或者艺术方面的原著以及翻译作品等等。书店里摆了许多散发着古老气息的摆设,像是煤油灯啊,打字机啊,油印机啊什么的。书架上的书也很文艺,最特别的是有一整面墙的书架都摆满了各种诗集,朋友真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随手就抽中了这本《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Read more

人类大命运——从智人到神人

赫拉利(Harari)的这本书的原名叫做《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future》,简体中文版直译作《未来简史》其实有点勉强。这本书盘踞畅销榜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已经从少数几个先哲的口中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自由意志”从一个单纯的哲学问题逐渐转变成了一个科学问题。科学的进步也让宗教离开了支配世界的神坛,除了宗教和艺术,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等都在不断从科学中获益。然而科学也有少数的缺陷,诸如是非善恶这样的伦理学问题只能诉诸于人文主义,我们希望人类并不仅仅是数据和算法,更奢侈的,我们希望把“我”从生物的一般性中剥离出来,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人类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Read more

为了活下去——脱北女孩朴研美

相比于 Penguin Press 的版本,我更喜欢大塊文化的封面,因为 Penguin Press 的这张照片给朴研美(Yeonmi Park,也译作朴延美)贴上了太多的朝鲜(North Korea)风格。“脱北”两个字本身就已经有太浓的政治色彩,但我想撇开政治不谈,因为“为了活下去”本身就已经是一个足够励志的个人传记。

左:Penguin Press 封面;右:大塊文化封面

Read more

白夜行——希望能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

《白夜行》被称为是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无冕之王,是豆瓣上东野圭吾评分最高的作品(高达9.1)。作为一本社会派推理小说,这部作品没有像本格派一样强调犯罪的技巧和推理的缜密,更注重了对人性的描写和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书行过半就已然善恶分明,欲望在社会的夹缝中开出的恶魔之花引人瞩目。人物的背面书写了日本从1973年到1992年的社会经济史——从石油危机到计算机崛起再到泡沫经济,阳光照射下的繁荣和阴影里魔鬼的交易。这本书从1997年到1999年连载于集英社《小説すばる》,1999年出版后狂销200万册,并被改编为舞台剧,电视剧以及电影。

Read more

美德的起源(下)——非零和游戏中的互惠互利

在上一篇中,我们讲述了互惠互利行为的理性基础——多次重复的非零和游戏中纳什均衡趋近帕累托最优,以及对道德感的感性思考——情感可以帮助我们比理性更快速的通过互惠获利。 对于个体来说,道德感不仅仅是与生俱来的感性判断,也是在纷纷复杂的社会中可以实际带来双赢的理性策略。然而,在实际社会中我们尊崇的往往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利他主义”,而是与集体同呼吸共命运的“集体主义”。

Read more

美德的起源(上)——非零和游戏中的互惠互利

这本书和《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学史》以及《先天后天:基因、经验及什么是我们成为人》是马特·里德利(Matt Ridely)最经典的三部作品。进化(Evolution)应该是自然科学中被大众谈论最多的话题,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仅被用来解释生物物种的消释和变迁,也在社会学中被用来解释各种现象的形成和变化。《美德的起源》一方面从基因的角度出发,描述了在自然选择中被保留下来的受基因影响的合作与竞争模式;一方面从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出发,描述了人类现代社会互惠,战争,贸易,法律等的社会学起源。

Read more

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他人

我是在罗永浩和罗振宇的《长谈》中听到这本书的,我也被这本书的中文译名《细节》所欺骗,虽然说这本书所讲的确实是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但从影响他人的角度来讲,这本书应该译作《套路:五十二个轻松影响他人的套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