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有天约朋友一起吃饭,酒足饭饱之后朋友说带我去一家书店,从八卦岭地铁站出来,七拐八拐的绕进一个小区里,一栋类似居民楼的建筑物,门口连个招牌也没看见,进了电梯间才发现里面贴着几张书店活动的海报——噢——飞地书局。飞地是一家自主策划独立出版的传媒机构,选题囊括诗歌,小说,文论或者艺术方面的原著以及翻译作品等等。书店里摆了许多散发着古老气息的摆设,像是煤油灯啊,打字机啊,油印机啊什么的。书架上的书也...

有天约朋友一起吃饭,酒足饭饱之后朋友说带我去一家书店,从八卦岭地铁站出来,七拐八拐的绕进一个小区里,一栋类似居民楼的建筑物,门口连个招牌也没看见,进了电梯间才发现里面贴着几张书店活动的海报——噢——飞地书局。飞地是一家自主策划独立出版的传媒机构,选题囊括诗歌,小说,文论或者艺术方面的原著以及翻译作品等等。书店里摆了许多散发着古老气息的摆设,像是煤油灯啊,打字机啊,油印机啊什么的。书架上的书也很文艺,最特别的是有一整面墙的书架都摆满了各种诗集,朋友真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随手就抽中了这本《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如果说就这样买下这本书,那我一定不会大费周章的讲这个故事,我们在书店待了一个多小时,还翻了一本梁思成的建筑画册(P.S. 这本画册超级棒,读库出版),但最终还是空着手走了。回去的地铁上,我随手翻着最近正在看的一本鸡汤。鸡汤的内容都大同小异——不用管将来有没有鸡肉吃,没什么好担心的,现在把汤褒上的话,没有肉吃至少还有汤喝。我翻得挺快,直到看到这么一句。

我竭尽所能地请求你,亲爱的先生,请你对心中任何未解之事都保持耐心,并尝试爱上这些疑问,就好像它们是上了锁的房间或者用一种异国语言书写的古籍。请你不要寻求答案,现在还不能给你,因为你无法依靠它们而生存与世。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尽管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我还是觉得这本一天之内毫不相关的出现两次的书像是冥冥之中被选中了。里尔克的诗我并没有读过,但毕竟他是和歌德,海涅,尼采相提并论的德语诗人(参考《德语七人诗选》),这本看起来像是写给青年诗人的鸡汤信,我想一定值得读一读。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年出生于布拉格(对,就是蔡依林的布拉格广场那个布拉格),当时布拉格还属于奥匈帝国,现在则是捷克共和国的首都。10岁时,里尔克被附近送往一所军事学校,而他不堪体力训练的重负终于在1891年因病转入一家商校。在这之后,里尔克从中学毕业,并决定今后从事文学创作。

1902年,里尔克来到巴黎,这本《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记录了里克尔和青年诗人卡普斯从1903年到1908年的十封书信。在巴黎期间,里尔克和著名雕刻家罗丹以及知名画家塞尚有着频繁的来往,这也是他诗作的鼎盛时期,《新诗集》(Neue Gedichte)(1907年)以及《续新诗》(Der neuen Gedichte anderer Teil》(1908年)、《安魂曲》 (Requiem)(1909年)和在1904年开始创作的小说《布里格手记》(1910年)。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这本书的译者冯至(1905-1993)则是著名的中国诗人,1931年冯至留学德国期间将这本书信集翻译成中文寄给朋友读,但书稿直到1938年才终得整理出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这样的文艺作品也没能广泛流传。到了1991年,距离冯至最初翻译已经过去60年,冯老先生将这本书做了相应的修正和增补,并且在1994年在北京重排再版。我读到的这个版本是2016年纪念里尔克逝世90周年时重印的。

冯至在最初版的序言里写到:

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可是彼此的相似点与其说是青年人的晴朗犹如春阳的明丽,倒不如从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生长,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漫长、沉重而更有意义。

他还提到一副梵高的画:

那幅画的背景是几所矮小、狭窄的房屋,中央立着一棵桃树或杏树,树桠的枝干上寂寞地开着几朵粉红色的花。

但我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这幅名叫《春》的画作,或者说梵高可能并没有一副叫《春》的画作。豆瓣上一个朋友提供了一个参考。

Almond Tree in Blossom Arles, April 1888, Vincent van Gogh 图片来源:https://www.vangoghmuseum.nl,下同

而我觉得这幅桃花开得太张扬了。我觉得冯老先生指的更有可能是下面两幅中的一副,更可能的像是第二幅。

Pollard Willow, July 1882, Vincent van Gogh

Orchards in Blossom, View of Arles, April 1889, Vincent van Gogh

我们读读里尔克描写春的诗歌更能感觉到那种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奋力生长的坚强。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下卷第25首

听,你已经听到最初的耙子
在工作;早春强硬的地上
在屏息无声的寂静里
又有人的节拍。你好像从未品尝
即将到来的时日。那如此常常
已经来过的如今又回来,又像是
新鲜的事物。永远在盼望,
你从来拿不到它。它却拿到了你。
甚至经冬橡树的枯叶
傍晚显出一种未来的褐色。
微风时常传送一个信号。
灌木丛发黑。可是成堆的肥料
堆积在洼地上更是饱满的黑色。 每个时辰走过去,变得更年少。

冯至的翻译借用了传统西方十四行诗的格律和断句模式,读起来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里尔克的诗作只是作为附录出现的,在整本书的十封书信里,里尔克一边讨论诗歌和艺术,一边讨论着生活和职业的艰难。写信是最缓慢的交流方式,但字里行间却最能体现斟词酌句的细心和真诚炽烈的感情。有一本书信集《查令十字街84号》一定也深得大家的喜爱,在交错的文字间,仿佛所有的波澜壮阔都被抚平了,只剩下缓缓流淌的温柔。

图片来源:《北京遇上西雅图2之不二情书》

一般人说,诗需要情感;可是里尔克说,情感是我们早就已经有的,我们需要的是经验。他怀着纯洁的爱观察宇宙间的万物,就像是罗丹的雕塑,里尔克的诗里已经不见诗人诉说他自己,只见到万物拥有它们各自的灵魂和姿态。里克尔的一生在寂寞的旅行中孤独的求索,但他也无时不和他的朋友们讲着最亲切的话——不仅仅是朋友,还有青年,失业工人,试笔的作家——他聆听他们无处申述的痛苦,并诚恳的给予答复。希望这几封指导青年诗人的信,也能成为现代人寂寞彷徨时的伴侣。


你可能也喜欢: